廖叔叔健康屋

健康屋部落格

  • 緊張就想上大號 小心「腸躁症」

    忙碌壓力大的生活,每當遇到重要會議,考試就會肚子痛,想上廁所,若您經常遇到這樣的症狀,需要提高警覺可能「腸躁症」已經找上門囉!腸躁症主要是因大腸的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導致腸壁肌肉失去規律性地收縮與放鬆,而產生不適症. 廖叔叔健康屋具20年的飲食輔導經驗,飲食建議如下: 1、         若是自律神經失調:建議補充低溫殺菌初乳之乳鐵蛋白(Lactoferrin)。 2、         建議飯後40分鐘內不喝湯或喝水,可避免稀釋胃酸造成消化不良,並少吃不好消化的食物如:糯米、粽子等。 3、         避免空腹時喝牛奶、豆漿等液體蛋白質飲品,尤其是在中午前。 4、         建議可額外補充微量元素海藻鈣,或食用新鮮人參之燉湯,可加強大腸之水 平衡功能。 腸躁症除了看醫生吃藥解決困擾以外,建議仍要從生活作息,培養規律的運動、深呼吸;與如上的飲食建議去做調整,這樣才能避免反反覆覆的腸躁症發作與症狀的時好時壞的發生。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 相關文章閱讀:排便不順,如何從飲食改善?慢性便秘怎麼辦?
  • 現代文明病 ﹣甲狀腺亢進

    甲狀腺亢進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會發病的因素除了遺傳,還有食物中攝取過量的碘,以壓力大造成,血中的腎上腺素上升,免疫系統製造抗體增加,長期的壓力不斷地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,造成甲狀腺功能亢進現象。 而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會受到甲狀腺影響,如:心臟、肌力、眼睛、骨骼、皮膚、情緒等,所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遍布全身,每個患者表現症狀也不都太一樣。 常見的甲狀腺亢進症狀可能以下幾種: 全身性狀態:焦慮、易激動、易驚嚇、神經質、失眠、多言好動、體重減輕等。 頭髮:頭髮脫落稀疏。 眼睛:突眼、眼脹、眼痛、視力模糊、怕光、異物感、角膜潰瘍、易流淚。 頸部:脖子變粗、甲狀腺腫大、喉嚨有壓迫感。 循環系統:心悸、心跳加快、高血壓、心律不整。 神經系統:手指顫抖、週期四肢麻痺。 消化系統:飲食大增、大便次數增加。 皮膚系統:怕熱、體溫不正常、白斑、盜汗、色素沉澱、小腿橘皮、紅又癢等。 生殖系統:月經少而紊亂、不孕、流產、早產。 甲狀腺亢進者飲食注意:飲食中需避開刺激性食物,如:咖啡、胡椒、咖哩、茶、酒精等,會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。禁忌富含碘的食物,如:海帶、海藻、海菜、藍藻等食物,因為「碘」是製造甲狀腺素的主要材料。此外,山蘇、九層塔、補品、西瓜等,也需要忌口。 請遵守以上的飲食建議,以免加重甲狀腺亢進症狀,最重要的是要放鬆心情,別讓自己處在高壓的狀態下,保持心情愉快,多休息,這樣對於這壓出來的文明病才會有幫助喔!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
  • 揮別憂鬱,迎向陽光!

    憂鬱症症狀:常常覺得情緒低落、整天悶悶不樂,卻不知如何是好?或者曾經遭遇一些挫折,而愁苦憂鬱嗎?甚至對原本有樂趣的事物漸漸失去興致,對生活感到無力走不下去了,覺得自己活著沒有價值…等等,您有以上的症狀嗎? 小心憂鬱症找上你! 或許您會懷疑自己是否患了憂鬱症,求助心理醫生的協助,接受心理輔導與藥物治療。但長期的依賴藥物來控制情緒,也不是根本之道!建議配合醫生的指示以外,也該從生活型態中去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,或許也有幫助。 廖叔叔健康屋輔導上萬人的經驗,憂鬱症治療在飲食上必須特別注意以下2點: 1.當您心臟無力時,就會快樂不起來,對任何時事情都不感興趣,所以「吃早餐」很重要,而且一定要有充足的蛋白質。讓心臟獲得完整的營養素,使心臟有力,不再整天悶悶不樂。 2.此外,當身體內分泌失衡或分泌不足,也會影響到情緒的表徵,如:更年期婦女、經前症候群的女性,因荷爾蒙的改變,而影響情緒之表現。飲食中建議避開黃豆類與其相關製品,如豆腐、豆干、豆漿、味噌、毛豆、納豆、黑豆等黃豆相關食物。 因為某些體質對黃豆製品之植物性異黃酮會代謝不良,進而干擾身體的荷爾蒙分泌與自律神經,致使出現情緒障礙,失眠、精神不佳等症狀。 建議補充魚油或多吃魚肉,魚含有豐富的ω-3、ω-6為人體必需的脂肪酸,以及補充蜂王素,在人體能製造好的油脂與參與腦部和神經的傳導,對於憂鬱症有幫助。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
  • 慢性發炎是體內不斷燃燒的火

    您曾經切菜時劃傷手指,喝熱湯燙到舌頭,走路不小心跌倒…等經驗嗎?這些傷害不管是大是小,一旦發生了,我們的身體會立即啓動免疫警報,展開一連串的反擊,紅、腫、熱、痛隨之而來,這就是人體免疫力為了清除受損細胞,所引起的「修復性發炎反應」。修復機制,清除死亡病菌,白血球及過程當中一併被破壞的正常細胞,一切回復平靜。 其實此種慢性發炎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,廖叔叔健康屋將原因分析及飲食建議如下: 一、高溫加熱所形成的自由基: 油脂高溫加熱所形成的自由基,會去攻打體內正在發炎的細胞,導致細胞氧化、病變、發炎現象,如:麻油三杯食物、香油、沙茶、炒花生、芝麻粉、五榖粉、糙米粉、烤魚、燒烤及炭燒食品等,應該盡量忌口。 二、當組織細胞己發炎時: 當人體組織細胞因以上因素已經引起發炎時,建議忌口不吃芥菜、鳳梨、酸菜、竹筍、筍干、牛蒡、韮菜、紅蔥頭、紅蔥酥、菠菜,其中以牛肉最為嚴重。 從感染到修復或神經炎、婦科發炎、關節炎等體內發炎,若因過敏食物誘發二次發炎無法平息,就可能四起戰火,導致體內星火燎原般的「慢性發炎」難以撲滅,成為體內不斷燃燒的火,更是一步步侵略我們的健康。修護性發炎本該是身體對抗細菌、病毒,疾病,延續生命的防禦機制,為何卻失控反而危害人體的健康呢?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
  • 排便不順,如何從飲食改善?

    西醫角度看「便祕」,認為造成的原因:腸道蠕動緩慢,或是大便在腸道停留過久,使大部份的水分被大腸吸收,而導致大便乾硬,甚至排便困難或排便次數減少。 便祕定義: (1)排便不順:連續三天沒有排便 (2)排便次數正常,但大便就是乾硬,且需用力排便。 通常醫生遇到便祕患者,都會開軟便藥物如:氧化鎂等,但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,難道您想長期依賴藥物嗎?便祕該怎麼辦呢? 醫生還是會建議您從飲食中改善,多吃蔬菜、多吃水果、多喝白開水或按摩腹部等,幫助排便促進腸道蠕動,增加腸道水分,柔軟糞便,幫助糞便的排出。 到底該如何治療便祕及便祕的原因何在呢?為什麼已經每天大量的喝水,大量的吃蔬果,排便狀況還是排便不順呢?您可能是對某些食物過敏,而造成腸道蠕動能力下降、腸道腫脹,或腸道吸水異常之過敏現象。此過敏現象因人而異,有些體質不會,但有些體質卻受食物影響排便狀況。 依廖叔叔健康屋20年經驗,將可能引起「排便不順」的食物整理如下: 1、 動物性肉類中的雞、鴨、鵝肉最容易便秘。 2、 海鮮類的食物有:小卷、章魚、烏賊及其墨汁。 3、 大多數魚類都會引起,尤其是魚卵,其魚的種類自已要多注意,魚類中如:鮭魚、鰈魚較不易引起便秘。 4、 黑色及紅色食物如:香菇、香菇湯、巧克力、櫻桃、小藍莓、黑醋粟、桑椹、黑葡萄乾、西瓜、草莓、李子、紅辣椒等。 5、 另外,玉米、芭樂、蘋果也需注意,不宜多吃。 以上食物依個人體質差異,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健康屋輔導過上萬人排便問題,發現對便祕最有幫助的是榴槤,其次是蕃薯葉、蘋果汁、奇異果、白肉柚子、香蕉、木瓜、白火龍果等食物,皆有助排便喔!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 相關文章閱讀:緊張就想上大號 小心「腸躁症」慢性便秘怎麼辦?
  • 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的方法

    嬰幼兒食物過敏問題日益嚴重,許多父母親也正為此而煩惱不已。若母親為過敏體質,肚中的寶寶約有一半的機會遺傳到過敏體質,如:蕁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、鼻塞、支氣管炎等等。當母親在懷孕時,需留意自己有對哪些食物過敏,盡量避免食用。預防寶賽食物過敏現象,廖叔叔健康屋建議媽媽們從以下幾點著手: 1、 落實母乳餵養 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,可以滿足寶寶六個月以內嬰兒全部的營養,而且可大大降低過敏的發生率。如果家中寶寶是過敏體質,應將哺餵母乳的時間堅持到嬰兒對食物過敏的自發消失期,即在10~12個左右,但也要留意媽媽所吃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嬰兒的過敏。 2、 嬰兒奶粉的選擇 對於想餵母乳卻力不從心,需選擇嬰兒奶粉取代時,若寶寶出現皮膚過敏、便祕、腹瀉、大便惡臭、脹氣、氣喘的狀況,可能來自嬰兒現階段凝乳蛋白酶不足,而造成許多消化不良及過敏症狀,可選擇免敏奶粉,其蛋白質已經酵素多次水解,較不易發生過敏。 3、 勿過早給予副食品 嬰兒的消化器官及腺體尚未健全,消化機能無法應付種類太多或營養過於複雜的食物,若過早給予嬰兒副食品,極容易導致腸胃炎與一些過敏症狀。一般嬰兒6~8個月時,其活動力變強所需要的熱量也較多,依嬰兒的活動力需要可考慮開始給予嬰兒副食品。 4、嬰兒副食品的供應原則 a.  一歲內嬰兒的胃消化能力還未發育完成,其主要營養還是以母乳或嬰兒奶粉為主,不應該由副食品來代替,否則容易造嬰兒之發育不良。 b. 一歳內嬰兒之副食品,大都為嬰兒有能力消化之澱粉類如麥粉、米粉、米漿,其食用量以不取代標準母乳量或奶粉量為原則,只有在活動力變大、吃不飽時替補之食物才稱副食品。 c. 因為澱粉類之副食品含少有嬰兒成長需要之蛋白質,建議二歳以下之嬰幼兒不要喂予太多重調味之食物,否則會不吃母乳或嬰幼兒奶粉之正常營養。 e. 副食品的準備,掌握先素後葷、由少到多、由細到粗、由稀到稠之漸進原則來製備,每添加一種新的食物,需觀察寶寶有無過敏、消化不良,再漸近式的轉換或添加其它食物。 總之,預防勝於治療,最好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哺餵母乳,避免過早接觸過敏源食物,可以有效延緩食物過敏甚至氣喘的發生。 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 相關文章閱讀:慎選「嬰兒奶粉」很重要餵母乳及喝奶粉對嬰兒健康的差別
  • 慎選「嬰兒奶粉」很重要

    毫無疑問,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,可是有些媽媽礙於工作因素,想要自行哺乳卻力不從心,不得已只好選擇嬰兒奶粉來取代母乳。媽媽們該如何選擇嬰兒奶粉,對寶寶有助益呢? 廖叔叔健康屋幫您整理出,選擇嬰兒奶粉時應注意下列事項: 1、 過敏現象者,應選擇免敏奶粉 嬰兒奶粉選擇:許多嬰幼兒便祕、腹瀉、大便惡臭、脹氣、巨腸症的原因,都來自先天性凝乳蛋白酶不足,造成胃口不開、吸收不良、不長肉;或是氣喘、皮膚過敏、慢性腸胃炎等症狀。若有上述現象者,建議選擇免敏奶粉,其蛋白質已經酵素多次水解,較不易發生過敏問題。 2、 不需選用複雜的蛋白質營養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嬰兒用奶粉所含的蛋白質含量不得超過9~12%,其原因就是嬰兒的消化機能尚未健全,若給予太過營養的食物易造成消化不良、腎臟負荷過大。特別是剛初生三個月的嬰兒,食物營養結構越簡單愈好。 3、 選擇含天然牛奶鐵、乳鈣質奶粉 很多奶粉以化學合成的亞硫酸鐵的成份做為鐵質的來源,其吸收利用率僅達1/10,容易引發未被利用的鐵在腸道滋生腐敗菌。建議選擇天然牛奶 Lactoferrin為原料者為佳。此外,有些廠商為成本考量,多以碳酸鈣做為鈣質來源,較不好吸收。其實,天然鈣質最佳來源是乳鈣質,同時也最接近母乳中的鈣質。 4、 勿以熱水沖泡奶粉 嬰兒配方奶枌大多添加多種嬰兒所需的營養素及維生素,並經殺菌熟食程序,雖不及母乳,卻是母乳以外做為輔助營養的選擇。許多父母親怕奶粉結塊,就以60℃以上的熱水沖泡,這樣會破壞奶粉中的營養素,也會影響寶寶的消化能力,這樣是不正確的。現代的嬰兒奶粉大多為即溶奶粉,用冷水即可快速沖勻餵食。 5、 按規定份量沖泡 由於奶粉的營養含量,都是精密計算的,故勿隨意更改食用份量,不宜過量、不足、過稀、過稠。特別是前三個月的嬰兒,其對營養的吸收力有限,切勿過量餵食寶寶。 健康屋整理提供以上五大項慎選嬰兒奶粉時,或沖泡時應該要注意的地方,以免影響寶寶健康、營養不足或產生過敏等問題。希望不能哺餵母乳的媽媽們,再幫寶寶挑選奶粉時,能注意以上所述事情。 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 相關文章閱讀: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的方法餵母乳及喝奶粉對嬰兒健康的區別
  • 寶寶感染腸病毒該怎麼辦?

    「腸病毒」是許多家長所擔心害怕的,通常肆虐的季節在夏季,溫度愈高病毒癒活躍,若發現家中的寶寶出現典型的腸病毒症狀如:發燒或微燒、手掌、腳掌、屁股、和膝蓋等部位零散不痛、不癢、不結痂、不結疤的小而呈長橢圓型淡紅斑疹或小水泡疹。 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出現水泡潰瘍,而疼痛、厭食、流口水等現象,除了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協助外,廖叔叔健康屋建議飲食配合如下: 1、簡單吃讓腸道休息數天: 腸病毒飲食:成年人腸炎或嬰幼兒感染腸病毒時,依症狀約數天內只吃流質有熱量之食物即可,不吃油類、魚肉豆蛋奶類、蔬菜水果類、包含各類零食,否則只會増加腸道的負擔,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發炎,如:嬰兒可以用米漿代替牛奶2~3天,並額外補充葡萄糖維持體力,而3歳以上可吃白米粥或白麵配醬瓜維持體力,待正常時再慢慢復食。 2、初乳中的活性乳鐡蛋白: 依科學研究是轉運蛋白家族的一分子,可弱化腸病毒之活性並有預防之功能,待腸病毒受到控制時,在睡前可額外補充天然之維他命E每天約100亳克7天,會有助於傷口之癒合。 3、多洗手、少進出公共場所: 預防腸病毒感染:手護寶寶健康勤洗手,外出回來一定要馬上洗手,更換衣服再來抱寶寶,若家中的小朋友有出去,回來也一定要落實正確洗手,此外,定期清理寶寶的玩具,當家中有人被感染腸病毒時,要特別注重隔離包含碗盤、筷子、毛巾、牙刷、門把等,可能口手會接觸之家庭活動設施,可預防交互感染。 腸病毒到目前並沒有可以殺死腸病毒之藥物,當嬰幼兒被感染時在醫院,也只能打營養針之協助,並期待被感染者之自體免疫力發揮功能,打敗病毒並產生抗體,因此飲食之建議規範,可減輕受損腸道之負擔並維持必要體力,會有利於自我修復。 了解更多養育寶寶健康知識,請參加「互動式健康教學」  
  • 準媽咪身體外觀的變化

    迎接小生命的誕生,將帶給全家人無法言語的喜悅與感動,但談論到整個懷孕過程,準媽咪的身體將由內而外開始進行各種的變化,如:乳房腫脹、膚色改變、妊娠紋、靜脈曲張…..等,這些改變或多或少都會成為孕媽咪甜蜜的煩惱! 廖叔叔健康屋針對孕媽咪的外觀變化,提供建議分析如下: ▇  乳房 乳房更加豐滿,是懷孕初期最早出現的變化之一,甚至乳暈和乳頭的顏色變深,主要原因是體內雌激素大量分泌,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,乳房腫脹的情況會更明顯,到了懷孕後半期,偶而還會滲出薄薄的乳汁。 【建議】 適時適量做些乳房按摩,能減輕乳房腫脹不適的感覺,對於未來哺乳寶寶時有助益。 ▇  色素沈澱、斑點 懷孕時因為荷爾蒙的改變,皮膚會出現一些正常的「生理性變化」,90%以上的孕婦會有色素沉澱,膚色加深,乳頭與外陰部顏色明顯,原本的黑斑、雀斑等更加清楚可見,通常在產後一年內會自行消退居多。 【建議】 做好基本的防曬工作以外,補充低溫殺菌初乳含有多量的半胱胺酸胜肽,是肝臟合成穀胱甘肽重要的營養素,能夠增加黑色素代謝,減少色素沈澱問題。 ▇  皮膚 懷孕後新陳代謝旺盛,皮膚的分泌油脂量增加,因此容易造成皮膚粗糙、長痘痘、長濕疹等現象,需做好清潔與保濕保養工作。 【建議】 做好防曬與清潔保養工作之外,飲食中減少易燥火食物如:沙茶醬、香油、紅蔥酥、花生、蠶豆、核桃、五穀粉、芝麻粉等,以及燒烤、油炸、油煎、三杯等烹調方式,愈晚吃愈容易加重上火情形,若皮膚己有青春痘及粗角質層厚的人,建議不吃蒜頭、玉米、三杯、花生等食物,尤其是黑白胡椒以免皮膚情況越糟糕。 ▇  妊娠紋 若天生肚皮是鬆軟的懷孕時較不易形成妊娠紋,若肚皮是緊緊的較容易有妊娠紋,當肚皮撐大皮膚受到快速牽扯使得纖維斷裂引起,形成受損細胞,產生一條條的妊娠紋,常出現在下腹部兩側、大腿、乳房等部位。 【建議】 多食用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,如:雞腳、豬腳等食物,或直接補充膠原蛋白之相關產品,同時搭配水果或果汁飲用,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吸收與形成。並特別注意早餐蛋白質之攝取,減少水腫及過胖的體態,都會有幫助。 ▇  靜脈曲張 懷孕後子宮血流量增加,當下焦血循環不好時,又加上懷孕後期胎兒重量之壓迫,會影響下肢體靜脈血液之迴流,嚴重者會有靜脈膜破損之靜脈曲張,輕微者造成腿部表面浮現青筋。 【建議】 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與久坐,穿著彈性襪可減緩靜脈壓力,可平躺並將雙腳抬高(45度角)利於下肢血液回流,建議最好的方法是早餐要均衡之全營養,晚上不吃水果及太冷的蔬菜可増加血液循環。 ▇  掉頭髮 孕婦和胎兒皆需要足夠的營養素,當孕婦早餐蛋白質營養攝取不足時,心臟會較無力早起經常沒胃口、一到下午就打哈欠體力差容易累,若再加上低血壓血循環不好時,就容易出現掉頭髮及手腳冰冷的現象。孕期尤其是懷孕後期時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的營養及B群,否則產後掉髮會更為嚴重。 【建議】 早餐一定要吃可讓心臟有力,使全身循環較好,最好要有肉、有菜、有麵,再吃個水果更好,補充蛋白質,要吃肉或乳酪、起士等乳製品等。還可以補充人蔘行氣讓循環變好,將維持頭髮生長的營養素送至頭髮。 ▇  水腫 會造成體重的增加、體態的改變,通常發生在懷孕後期約7個月開始,容易有出現水腫現象,若是下半身水腫代表肝臟製造的白蛋白不足,若是上半身水腫,可能是心臟無力循環變差所引起。 【建議】 早餐建議均衡營養外也要吃蛋白質之食物如:豬肉、雞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魚肉等,而素食者可選擇乳酪、沒有漂白的麵腸、豆包、豆干等,有足夠的蛋白質肝臟才能製造充足白蛋白,白蛋白是腎臟的主要功能蛋白,可以讓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就不會水腫,若飲食正常還是有水腫,建議食用綠藻蛋白會很有幫助。 ▇  體態改變 產前體重增加到11~12公斤是很正常的,其餘超過之體重就和胎兒之營養無關了,分析增加之體重只會對產後媽媽有副作用如: a、雄性荷爾蒙被激化體態變壯。 b、淋巴代謝功能不好造成局部組織腫大,如大餅臉、粗大腿、大屁股。 c、早餐沒吃好造成水腫。 d、晚餐吃太飽又吃太晚或吃宵夜變胖。往往造成孕期體重增加過多,造成孕期體態變形走樣,還有可能使生產的困難度提高,甚至影響到產後變成容易胖的體質。 【建議】 a、雄性荷爾蒙被激化體態變壯者,建議不吃蛋及其蛋加工製品。 b、淋巴代謝差局部組織肥胖型,建議多吃魚並建議不要高溫煎烤,可保留較多的魚胜肽對淋巴代謝有幫助。 c、吃一餐均衡全營養的早餐如低溫殺菌初乳早餐,就可減少吃宵夜之習慣。 了解更多請參加孕媽咪互動式健康教學 相關文章閱讀:產前太胖對健康及產後體態有影響嗎? 、產前產後憂鬱,準媽咪該怎麼辦?
  • 產後坐月子一定要用黑麻油嗎?

    台灣傳統的烹調坐月子餐,絕對離不開使用「黑麻油」來爆透老薑的方式,認為黑麻油具有補中益氣、滋養五臟的功效,含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和老薑炒熱後,具有去寒保暖、加強新陳代謝、活化內臟、通乳、補血、潤腸、預防子宮動脈硬化阻塞之功效。 在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,孕婦所攝取的蛋白質營養素不足時,所以會產後吃黑麻油,來協助或防止子宮血崩之風險。或在寒冷冬天時食用,能有效收縮末稍微血管循環,來減少體溫的散熱,讓身體有溫暖感,較不怕冷。 但您知道嗎? 黑麻油是經過高溫250℃焙炒再壓榨的油脂,佔90%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,在製造過程當中,油脂已經氧化劣變產出大量的自由基,與致癌物「芳香族之環狀碳化氫」,容易造成上火的體質,以及加速體內慢性發炎症狀。 再加上採用黑麻油「爆香」老薑的方式,當冒煙點出來時,就代表油脂開始變質,若要爆香應選擇飽和脂肪酸之豬油、棕櫚油或去乳質的奶油,不適合使用含大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黑麻油,易氧化形成自由基,增加肝臟負擔及心血管硬化之風險。 廖叔叔健康屋建議,懷孕的準媽咪們! 在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。孕期可分為初、中、後期,媽媽每天所攝取的蛋白質也應依此期間遞增,尤其是分配在早餐時段的蛋白質更為重要。能幫助產後體態恢復的快,也較不會怕冷,末稍血液循環良好,就不需額外補充已劣變的黑麻油了。 若是剖腹產的產婦,通常醫生也會建議十天之內不要吃黑麻油,因為黑麻油會影響到開刀的傷口癒合,以及影響血管的收縮,對於某些人也不建議食用,因為容易上肝火如:口乾舌燥、失聲、長痔瘡、全身皮膚發癢、失眠等。 了解更多請參加孕媽咪互動式健康教學 相關文章閱讀:坐月子一定不能洗頭、吹風、洗澡、喝冰水嗎?
上一頁

~4

下一頁
回到頂端